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681篇
科学研究   42篇
体育   79篇
综合类   59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艺术作为一种意义的存在并不先于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现象而出现。艺术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艺术,也还不是未来的艺术,艺术是一个过程,如果她仅仅作为一个定义或者概念,则她是不存在的,因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甚至不同人都对艺术有不同的定义。艺术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  相似文献   
22.
“は”和“が”的区分使用是日语初学者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は”和“が”在文类、表现、语法、意义上的不同,在基本用法上将两者加以区分使用,对教学和初学者或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
我国体育犯罪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育犯罪是随着体育过度商业化、市场化和政治化发展,并逐步产生的一系列带有体育特殊性的犯罪行为.在整理近10年我国体育犯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体育犯罪本质、现象、原因及防控做出阶段性总结,以推进体育犯罪研究为己任,使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体育犯罪的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24.
作为原则的原子在本质世界到现象世界的下坠直线运动中,自身就丧失了;马克思以此关注生命和个体自由在现实世界中的丧失和复归。  相似文献   
25.
新词新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新词新语的界定问题,旧词产生新义算不算新词语的问题,字母构成、数字构成算不算词的问题,新词新语应用中的特殊语法现象问题,多音节词和缩略词的同步滋生以及缩略词与原词语结构的不等同性问题以及新词新语的规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6.
比较概念作为比较教育学科的立根之本亟需反思和创新。走出仅仅关注静态现象区分、排斥异质比较、否定教育现象内比较的陈腐逻辑,构建融现象比较与本质比较、同质比较与异质比较、内比较与外比较为一体的全新比较观是比较教育学科繁荣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7.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一种语言现象。委婉语属于社会文化现象,是文明社会的产物。委婉语不仅属于修辞学范畴,还是其他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的研究对象。委婉语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等因素。委婉语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忠实的镜子,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委婉语的生成、发展、转换乃至衰亡都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委婉语的存在体现了意境和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和制约,也体现了不同民族对交际方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8.
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1.6亿,据统计心血管病已成为中国首位死因,高血压为第一危险因素,因此积极发现和控制高血压和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9.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杰出的通俗言情小说作家,但由于时代历史的原因和意识形态因素,他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把张恨水研究分为两个时间阶段和四个方面,对张恨水的研究成果做一番简要的检阅。  相似文献   
30.
说"变态"     
当前中学生动辄将某人的行为或某种现象归之于“变态”,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校园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语言现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个词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考察,结合其使用的情境细究其表达的涵义,尽管复杂多样,但并无恶意。“变态”的使用,既能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又能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这是“变态”在中学生中持续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